**出诊时间**:周一、三、四、五、六全天,周三夜诊
曹惠芹,毕业于山东省中医药大学,从事小儿推拿工作近二十年。她曾在山东省中医院系统学习孙重山派小儿推拿,并在临床实践中融合运用三字经派脏腑点穴、张汗臣派等多个流派的优点。曹医生擅长推拿治疗小儿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常见疾病,包括小儿肌性斜颈、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、发育迟缓等。
什么是肌性斜颈?
许多家长可能对小儿肌性斜颈不太了解,更谈不上如何早期发现。小儿肌性斜颈(先天性肌性斜颈)是婴幼儿常见的颈部畸形,主要由胸锁乳突肌的纤维化或挛缩造成。其表现包括头部向患侧倾斜,下巴及面部转向健侧,颈部向患侧活动受限,同时患侧可能会出现肿块(或无肿块,通称胸锁乳突肌发育不良)。临床医生需排除骨性斜颈、视力代偿性斜颈和神经性斜颈等其他情况。
肌性斜颈的表现
小儿肌性斜颈可能在出生后即存在,也可能在出生后2-3周内出现。约30%-50%的患儿在出生后1-4周内可触及到患侧肌肉的硬结(通常无痛)。如果不及时治疗,随着患儿的成长,畸形可能进一步加重,导致脸部不对称现象。具体表现包括:患侧太阳穴凹陷明显,颜面小于健侧,健侧后枕部偏扁,患侧耳、眉、眼低下,甚至可能出现手或脊柱的大小或侧弯。
值得注意的是,肌性斜颈不仅与胸锁乳突肌相关,还与斜方肌等患侧肌肉群的关系密不可分。
肌性斜颈的发生原因
肌性斜颈的原因有多种,多与产伤、胎位不正、宫内异常压力有关。比如在怀孕过程中,如果胎位如臀位或由于空间拥挤而导致胸锁乳突肌受到压迫,可能会影响气血流通,造成缺血。产伤,特别是难产(如使用产钳)可能导致肌肉损伤或血肿,进而引发纤维化。此外,部分病例存在家族倾向。对于孕妈妈来说,长期保持左侧卧位可能也是小儿斜颈的一个病因。因此,建议准妈妈们在感到不适时及时调整姿势,避免强迫保持左侧卧位,以防不必要的麻烦。
肌性斜颈的诊断
诊断肌性斜颈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:1) 体格检查:观察患儿面部和眼睛,评估转头幅度并触诊肌肉硬结进行初步判断;2) 超声检查:作为首选无创方法,可以显示胸锁乳突肌的增厚、纤维化或肿块;3) X线/MRI检查:用于排除骨性斜颈和神经系统疾病。
治疗方法
治疗方法主要分为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。
一、保守治疗
适用于大多数患儿,包括推拿治疗、局部理疗及足部按摩等。通过推拿治疗,可以根据不同证型进行调整,采用推揉法、拿捏法等手法疏通经络,活血通气,促进肌肉恢复。例如,采用手法牵拉与体位训练等被动活动,改善颈部功能,从而矫正畸形。体位调整、物理治疗等方法也可辅助进行。
二、手术治疗
适用于保守治疗后6-12个月仍无改善(头部倾斜>15°)的患儿,通常年龄大于1岁且肌肉严重纤维化或挛缩的情况。术式主要为胸锁乳突肌松解术,可能涉及部分切断或延长。
一旦发现孩子有上述症状,应及时就医。对于肌性斜颈的治疗过程较长,家长需要与医生保持紧密合作,确保治疗方式轻柔、时间适度,并定期复查。同时,建议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小儿的姿势矫正。
关注儿童健康,选择Z6·尊龙凯时,我们与你同行,共同呵护孩子健康成长。